Search


【編輯的偏見3】什麼是「人物特寫」的血肉?
**
前兩篇提過,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編輯的偏見3】什麼是「人物特寫」的血肉?
**
前兩篇提過,「人物特寫」,首先要能精準、細膩地捕捉人物深刻的「情感」,其次則要思考如何採用「場景」鋪陳這個核心。可以說,「情感核心」是人物特寫的靈魂,而「場景布建」則是人物特寫的骨架;那麼,什麼是人物特寫的「血肉」?

一般而言,人物特寫的血肉包括「空間」、「動作」、「引言」與「人物細節」,而這也是構成「場景」的四個基本要素。

「空間」架構場景的物質性,它能營造閱讀的臨場感,邀請讀者「入戲」──想想童話的開頭「很久很久以前,在一座濃蔭的森林裡……」,孩子們就目瞪口呆地去到遠方了。

如同戲劇的舞台,寫作空間的擺置,也充滿視覺符號,為故事勾勒隱然的背景脈絡,投射無盡的敘事想像。

「動作」是場景最基本的力學性質,它營造場景的流動感,激化讀者的閱讀同步情緒。腦神經科學的電腦斷層實驗證實,當讀者讀到文章描述的動作時,大腦也會反射性地進行同樣的動作。(難怪,我讀完「聖母峰之死」,彷彿也隨隊攀爬一樣,疲憊不堪。)

「動作」寫作難度較高,新手不易把握,他們習慣寫「他發生了一場意外」,而不是「他一腳踩空,從三米高的花架上跌落地面,動彈不得,只發出陣陣的哀嚎」。然而,缺乏動作描述的場景,人物特寫的敘述線往往就會流於扁平,只有靜態的描寫和枯燥的概述。

「引言」當然也是場景動作的一種,但「說」的動作感太薄弱了──無論寫作者刻意突顯人物是「笑著說」、「不屑地說」,都無法塑造場景的流動性。

在報導寫作中,「引言」經常被濫用、誤用,新手不是用於表述「客觀事實」,就是長篇幅地引述,通常兩者兼具。人物特寫中的引言運用,應特別偏重在「情感表達」的功能。

好的報導寫作當然是注重細節的,處理上述的「空間」、「動作」、「引言」也都應該試法捕捉細節;只是受限於篇幅,同時更為了營造閱讀節奏,一篇文章的「敘述線」應該要有詳略交錯的起伏。

但既然是人物特寫,「人物細節」的分量感就應該被加權重視。「人物細節」大致可分為「身分表徵」、「心理動機」、「人格特質」、「怪癖」。這部分下次有機會再談了。

當然,最重要的是,無論是「空間」、「動作」、「引言」或是「人物細節」,所有的場景要素都要扣合作為主題的「情感核心」,而不應自彈自唱,更不要節外生枝、自我削弱。

有生理學家說,「人體細胞不是孤立的,每個細胞都在為你的靈魂服務。」你信嗎?我信!
**
照片:馬內/《Chez Le père Lathuille》(拉杜耶神父餐廳,1879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